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包头市鼓励外商投资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5:02:22  浏览:89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包头市鼓励外商投资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


包头市鼓励外商投资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鼓励外商来我市投资,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鼓励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以下简称外国投资者)来本市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
第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有关优惠经济政策规定外,同时按照本条例给予优惠。
第四条 鼓励外商在以下产业和重点项目投资:
(一)填补我市、自治区和国内空白的;
(二)合资、合作改造我市传统产业和老企业的;
(三)国家急需的交通、能源、重要原材料、工业建设的;
(四)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稀土应用的;
(五)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的;
(六)市政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和环境治理方面的;
(七)农、林、牧、渔业新技术及综合开发的;
(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急需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 外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入举办稀土分离、深加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第六条 对经营期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二年内免征,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第六年至经营期满按照国家规定税率缴纳,超过24%的部分,市财政部门予以返还。
对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经营期10年以上,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按照国家规定税率上缴,由市财政部门返还50%。
对投资鼓励重点项目、经营期10年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从投产之日起,二年内由市财政返还增值税实际缴纳额的15%,第三年至第五年返还实际缴纳额的10%。
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10年的,应当补缴按本条已免征、减征和返还的税款。
第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鼓励重点项目、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的40%,财政部门返还60%;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的,应当缴回按本条已退和返还的税款。
第八条 举办鼓励重点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第九条 举办鼓励重点项目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方投资者的国有资产投入经评估后,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可以按照不低于评估价的80%确立股权。
第十条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五年内,中方国有资产的股红,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借给该企业。
第十一条 外商对现有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改造的,经旗县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允许其以出资购买、参股、控股等形式取得国有企业全部或者部分产权。
凡列入自治区技术改造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利用外商投资改造的项目,优先安排配套资金贷款。
外商投资改造的企业按照原有渠道供应原材料,属于新增品种,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
第十二条 外商向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煤炭、电力、铁路、公路等)项目投资的,允许投资者以建设--运营--转让(BOT)的方式进行建设和运营;对重点交通项目、旧城改造项目,经批准可以在周侧一定范围内扩大与项目有关的土地开发和服务经营;企业可以根据经营需
要,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报市物价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专项资金。
外商投资企业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部门划拨垫底资金,多方筹集,统一管理,有偿支持鼓励重点项目。
第十四条 对引荐外商投资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引进资金及国外先进技术的有功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 对携带项目、专利技术开发新产品并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国外科技人员,经市外经贸部门认定,由受益企业按照年新增利润的5%-10%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出口创汇奖励专项资金,对为出口创汇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外商投资企业手续实行会审制。
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时间不超过7天;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时间不超过14天;合同、章程的审批和颁发批准证书的时间合计不超过7天。
对违反本条规定的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员,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外籍专家、员工及其家属,凭所在单位的工作证及有关证明,在购物、食宿、支付交通、邮电、医疗等费用方面,享受本市公民同等标准。
第十九条 鼓励外商直接经营和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在批准的合同、章程范围内有生产经营的自主决策权。
第二十条 除国务院和自治区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向外商投资企业收取各种费用。
违反前款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有权拒绝缴纳,并且可以向市外经贸部门投诉。
第二十一条 香港、澳门、台湾的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我市投资举办企业,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4月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北省经销伪劣商品处罚暂行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经销伪劣商品处罚暂行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止经销伪劣商品,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等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本省境内一切从事经销商品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查处经销伪劣商品的行为,制止经销伪劣商品。
第四条 经销商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其商品质量负责。上级主管部门应经常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不力的,应承担责任。
第五条 本规定由标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检举揭发经销伪劣商品的行为。对检举揭发者应给予奖励,并为其保密。
第七条 严禁经销下列伪劣商品:
(一)失效、变质的;
(二)危及安全和人身健康的,
(三)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明显不符的;
(四)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
(五)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粗制滥造,期骗消费者的;
(六)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
第八条 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六)款的,没收全部伪劣商品和非法收入,处以商品价值总额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并由主管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三)款、第(四)款的,封存全部商品,经检验确有使用价值的,可降价处理,并标明“处理品”字样。没收全部非法收入,并处以非法收入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五)款的,没收全部伪劣商品和非法收入,处以商品价值总额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罚款,并由主管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
第十一条 对经销下列商品之一者,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即视为伪劣商品,没收全部非法收入,处以非法收入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并由主管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
(一)无检验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允许销售证明的;
(二)未用中文标明商品名称、生产者和产地(重要工业品未标明厂址)的;
(三)限时使用而未标明失效时间的:
(四)实施生产(制造)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编号和有效期的;
(五)按有关规定应用中文标明规格、等级、主要技术指标或成份、含量等而未标明的;
(六)高档耐用消费品无中文使用说明的;
(七)属处理品(含次品、等外品)而未在商品或包装的显著部位标明”处理品”字样的;
(八)剧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而未标明有关标志和使用说明的。
第十二条 对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经销单位和个人,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二百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第十三条 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对其负责人和主要责任者,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扣发本人当月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标准工资,停发半年至一年奖金。
第十四条 凡有第七条、第十一条行为之一,经停业整顿仍不合格者;屡查屡犯者;情节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对其处以原处罚金额二倍至三倍的罚款,吊销其营业执照,国家发证部门吊销其生产(制造)许可证。
第十五条 因经销伪劣商品,给消费者(用户)造成经济损失或人身伤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六条 对无理取闹,妨碍质量监督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 县(县级市)标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一次罚款超过二万元的,应报市(地)标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市(地)标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一次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应报省标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核准。
第十八条 凡违反本规定经销伪劣商品以及对其纵容、包庇才,情节恶劣,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被处罚者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执行处罚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复议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处罚者也可自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条 经销单位缴纳的罚款,从自有资金中支付。所罚款项,全部上缴财政。
第二十一条 被处罚单位和个人拖欠或拒交罚款及检验费的,标准计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责令其限期缴纳,并按日加收罚款或检验费总额百分之一的滞纳金。逾期未缴纳罚款的,由处罚部门查封(扣押)其商品或财产。仍未缴纳的,可变卖其商品或财产抵缴。
第二十二条 对监督检查经销伪劣商品中的问题和案件应做好记录,并将处理经过、证据和结果材料立卷存查。
第二十三条 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在工作中应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对利用职权乱收费、乱罚款和营私舞弊,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根据情节轻重,由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查处经销伪劣商品工作由标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原则分工是:
(一)在生产、流通领域中,凡属于产品质量责任问题,均由标准计量部门负责查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配合。
(二)在市场管理和商标管理中发现生产、经销掺假产品、冒牌产品的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标准计量部门予以配合。
(三)在市场上倒卖、骗卖劣质商品的行为,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查处;需要标准计量部门协助的,标准计量部门予以协助。凡是标准计量部门发现的,由标准计量部门予以查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协助。同一问
题,不得重复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标准计量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9年12月21日

关于印发《“九五”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纲要》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关于印发《“九五”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纲要》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
第7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现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 盛华仁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日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
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用能单位是指: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1万吨,下同)的用能单位;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计划与经济委员会,
下同)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含5000吨,下同)、不足1
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能源消费的核算单位是法人企业。
第三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本办法的规定,
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成本,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全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
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内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
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并定期发布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
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同级统计部门,定期公布本
行政区内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不足1万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单
位名单,并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备案;定期发布本行政区内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5000吨标准煤以上、不足1万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按照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制定重点
用能单位分级管理方案并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备案。
实施分级管理的主管经济贸易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节能篇
(章)提出评价意见;
(二)监督检查重点用能单位的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系统能源利用状况,委托具
有检验测试资格的单位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的检验测试;
(三)会同同级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检查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会同同
级统计管理部门检查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工作。
第八条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委托具
有培训条件的单位,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人员进行节能培训。
第三章 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
 
第九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贯彻执行国家的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

第十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接受主管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其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
查。
第十一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
的技术手段,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进步措施,合理有效地
利用能源。
第十二条 重点用能单位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
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
第十三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能源计量
器具、仪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
导则》规定的国家标准。
第十四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重点用
能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重点用能单位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主管经济贸易委员会报送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
状况报告。报告应包括能源购入、能源加工转换与消费、单位产品能耗、主要耗
能设备和工艺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节能措施和节能经济效益分析、
预测能源消费等。
第十五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建立能源消耗成本管理制度。重点用能单位应根据国
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单
位产品能耗限额,制定先进、合理的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实行能源消耗成本
管理。
第十六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节
能工作责任制。明确节能工作岗位的任务和责任,通过岗位责任制和能耗定额管
理等形式将能源使用管理制度化、落实到人,纳入经济责任制。
第十七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开展节能宣传与培训。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未经节
能培训不得上岗。
第十八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的能源管理人员应熟悉国家
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节能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
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并报主管经济贸易委员会备案。能源管理人员负责
对本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 奖  惩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节能管理和节能技术进步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重点用
能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制定节奖超罚办法,安排一定的节能奖励资金,对节
能工作中取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浪费能源的集体和个人给予惩罚。

第二十一条 重点用能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或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或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或所聘能源管理人员不符合要求
的,由主管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其及有
关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二条 重点用能单位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能源消费统计
资料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